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 | 会员中心 | 我要投稿 | RSS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新闻资讯 > 国内新闻

半月谈:“耽改剧”盛行?警惕对“腐文化”无底线炒作

时间:2021-03-17 11:12:26  来源:半月谈  作者:

半月谈评论员 秦黛新

近日,半月谈刊发《国产电视剧掀起“耽改”热:“腐文化”出圈,青少年入坑》(附文末)一文,关注时下盛行的“耽改剧”“腐文化”对青少年的影响,引发强烈反响。读者的热议显示,大家普遍担忧网络“腐文化”出圈后被过度营销会带来不良影响。

事实上,耽美文化并不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,小部分群体很早就接触了耽美作品,早期一直是以一个小众圈层的样态存在。但近两年,随着大家对耽美作品的关注度大幅提高,在流量和资本的双重推动下,大量“耽改剧”涌现,耽美文化逐渐演变成了“腐文化”出圈,甚至被很多青少年非理性追捧,带来一些不良影响。正如有评论称:需要警惕的并不是耽美文化本身,而是一些公司在尝到甜头后为迎合市场需求对“腐文化”进行无底线炒作和过度消费。

就耽美作品本身来说,一直以来都有其受众群体,他们的审美和需求应当被尊重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这些作品的部分内容并不适合被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群体观看。面对群体和需求差异,有关部门应该对这类作品实行分级,既可以保护青少年群体不被错误影响,也可以满足部分小众群体的审美需求。对那些接触到这些作品的青少年,老师和家长也应该及时加强引导,一方面提高他们的分辨能力,让他们认识到作品和现实之间的不同;另一方面,也需要探索引入相关教育内容,加强正面引导,让青少年在健康的道路上成长奔跑。

不容忽视的是,“腐文化”出圈后大行其道的严峻现实,亟待引起全社会的警惕与重视。客观而言,很多耽改剧作品立意并不是去正面积极地引导和展现耽美文化,而只是为了博眼球设定相关的噱头,目的都只是为了“卖腐”。不少“耽改剧”剧情设定逻辑混乱,更有甚者,为吸引眼球、满足粉丝“口味”,一些影视剧公司还强行营销“男男cp”,进行绑定宣传和尴尬互动,打擦边球树立人设,无底线消费“腐文化”。这些不良营销不仅损害了耽美受众群体本身的利益,更扰乱了网络环境和秩序,对很多偏激言论的放任更是直接冲击和影响了主流价值观,这些恶劣影响必须引起重视和监管。

需要看到的是,对“耽改剧”进行监管并不是说要对相关作品“一刀切”完全打压,优秀的耽美作品应该受到尊重,在市场上也应有一席之地。但尊重不代表放任,而是要通过管理和引导使其尽快走入规范化,抵制噱头炒作回到内容本身,以更加正面积极的形态出现在大众视野。

 

《国产电视剧掀起“耽改”热:“腐文化”出圈,青少年入坑》

2021年,由耽美小说(多指男男同性爱情小说)改编的“双男主”电视剧立项、拍摄、开播数量暴涨,被网友戏称为“耽改101”元年,引发广泛关注。这一现象与时下愈发流行的“腐文化”相结合,将对青少年产生怎样的影响,值得关注。

1

约60部耽改剧扎堆投拍

“耽美”一词产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日本,原指“耽于美色”,后在我国多用于表述男同性恋爱情。耽改剧是影视公司购买原创耽美小说版权之后,进行剧本改编和拍摄的一种网络剧。此前,耽改剧数量虽然不多但都获得过极高的关注度。

由于近来耽改剧扎堆立项、投拍,业内人士用“一窝蜂”来形容平台、制作公司、演员都想进场分一杯羹的现象。半月谈记者梳理发现,晋江原创网上有名的耽美小说IP几乎全部售出,单个IP最高售价达4000万元,有超过60部耽美小说正在或已完成影视化筹备。

网友将这一现象戏称为“耽改101”。2018年,腾讯视频推出选秀节目《创造101》,召集101位选手,最终选出11位组成偶像团体出道。近几年,各大网络平台纷纷推出类似节目,从超百名选手中挑选几位成员形成团体出道。网友用“耽改101”形容2021年耽改剧扎堆,意指耽改剧多到像参加选秀节目的练习生一样,等待C位出道,也指这些耽改剧涉及的男主角数量之多,相当于输送了一整季选秀选手的数量。

这批耽改剧有的定于今年陆续播出,不少知名影视公司都有相关项目。

图片

投其所好 傅晓宁 作

值得关注的是,过去这类“题材敏感”的影视剧,敢于试水的都是半红不黑的小演员,如今的耽改剧则汇集了名演员、大制作。行业研究者认为,头部公司、头部艺人纷纷入局,标志着耽美文化正在从亚文化走入大众视野,这些信号是国内耽美文化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。

2

崛起的耽美文化消费群体

业内人士分析,耽改剧扎堆现象的背后有两大原因。

一是迎合崛起的女性消费群体,耽改剧核心之一是对“美”的追求,耽改剧中“双男主”颜值够高,成了被定义、被凝视、被消费的一方,是对长期以来男性主导视角的反击。且“双男主”间关系平等,彼此欣赏、并肩作战,也投射了女性对感情关系的理想期望。

二是依赖原著粉丝群体自带流量。耽美网络小说原本拥有自己稳定的用户群,并在影视化后吸引众多用户参与,而粉丝的二次创作,更扩大了其出圈程度。即便是原著书粉反对耽改剧“魔改”,也会化为影视剧宣发过程中的“黑流量”增加话题性。

分析资本蜂拥而至的更深层次原因,很难忽视当下影视寒冬的大背景。天眼查数据显示, 2020年上半年从事与影视相关的公司中,有13170家公司注销或吊销。

寒冬之际,行业更加需要噱头、话题内容吸引粉丝群体消费。而依托晋江文学城、红袖添香等小说网站和“写手太太”的创作,耽美小说长久以来已积累大量粉丝。在网络经济高度发展的时代,视频平台、微博微信、快手抖音等都自带惊人流量,只要适时营业、适当营销,就能调动起潜力巨大的粉丝经济。

近年来,屡次传言主管部门要封杀耽改剧,可见这类题材的敏感。但对投资者来说,在激烈的影视剧竞争中,耽改剧能够将潜在的耽美受众变成显性的影视受众,是一条实现市场和流量的转化变现的捷径,风险虽大但利益更大。

3

需要关注对青少年的影响

“男男CP(配对)”“男色经济”,围绕这一文娱市场的新主题,如今“卖腐”已成了一个见怪不怪的行业现象。所谓“卖腐”,即贩卖“腐文化”, 而“腐文化”是指受众幻想的、男男之间的、以暧昧或爱情故事为主要内容的一种亚文化。

图片

学“酷” 傅晓宁 作

这种亚文化在自己的圈子里“圈地自萌”,或许无伤大雅,但如果大规模改编为电视剧,突破亚文化圈层,进入大众文娱领域,则需要谨防其带来不良影响,尤其是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。

由于网剧、电视剧审查制度的存在,剧方往往会抽掉耽美原著中两位男主之间的“感情线”,在电视剧中展现“兄弟情”,通过打擦边球给观众留下想象空间,但在后续的宣发和营销过程中,两位男演员也可能“卖腐”。

《我国电视剧耽美化现象研究》一文作者认为,近几年,我国电视剧产业兴起了由耽美文化衍生出的CP“卖腐”热潮,加入了耽美元素的电视剧,吸引观众对剧中男主们进行CP组合,赚取话题热度以获得高收视率。

近年来,学界已经关注并研究耽美文化对青少年群体性别认知、婚恋观等影响。例如,《湖南省部分青少年性身份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》一文,对该省1260名青少年性身份认同情况进行调查发现,男生有2.9%自认为同性恋,4.9%自认为双性恋,12.4%不确定自身性身份;女生该比例分别为 2.4%、12.4%、14.3%。37.5%的人知道“耽美”或“同人”,其中表示“喜欢”的占32.3%,11.9%表示憧憬文学作品中描述的同性爱恋。

文章作者分析,知道“耽美”或“同人”的学生更容易报告为双性恋或不确定性身份,对文学作品中的同性挚爱憧憬的学生,更容易报告为同性恋、双性恋或不确定自身性身份。这说明此类文化对青少年的性身份认同产生了影响。

当然,此类研究尚显单薄,要得出一个确证无疑的结论还远远不够。不过兹事体大,慎重一些总是好的。

业内人士认为,过去同性恋题材作品多刻画该群体的困境与挣扎,有对他们的关注和探讨,当前国内耽改剧则主要着眼粉丝消费。半月谈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,一些中小学生看耽美小说、耽改剧,购买小说周边产品,在漫展进行角色扮演,有青少年甚至把“男男才是真爱,男女只是繁衍后代”当作QQ签名。这些现象值得关注。

来顶一下
返回首页
返回首页
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
用户名: 密码:
验证码: 匿名发表
推荐资讯
甘肃积石山县发生6.2级地震,兰州、定西、临夏等地震感强烈
甘肃积石山县发生6.2
美俄乌明年都临大选,俄乌战局走向何方?
美俄乌明年都临大选,俄
北斗系统总设计师:北斗系统整体核心指标已超GPS
北斗系统总设计师:北斗
江泽民同志因病在上海逝世 享年96岁
江泽民同志因病在上海
相关文章
    无相关信息
栏目更新
栏目热门
吉利胜黄金         诚信赢天下